导读: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打破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项目的奥运纪录,夺得冠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这是运动员在国家速滑馆继女子5000米、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女子1500米、男子1500米项目之后再次刷新冬奥会纪录!怪不得都说这儿的冰面是“最快的冰”,名不虚传!
本期的1039潮向冬奥和您聊聊“冰丝带”里“最快的冰”是怎样炼成的?
“冰丝带”屡次刷新奥运会纪录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冰丝带”,因为从外观看,整体椭圆形的场馆上嵌着22条晶莹灵动的“丝带”,诠释了中国传统“丝”的文化意象,又像是运动员快速滑行后留下的印记,象征着速度和激情。
国家速滑馆造更快的冰,破更难的记录。“冰丝带”内部的冰面是运动员创造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运动员想要取得佳绩,就得滑得快,冰面质量要高,要平整,冰面温差必须小。这就不得不提咱们的场馆施工和制冰技术。
2月10日,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在比赛中。
2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荷兰选手纽斯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让“冰丝带”丝滑又节能“冰丝带”的冰板层施工精益求精。冰场平整度偏差验收标准是5毫米,但最终这里的冰面实现了最大不超过3毫米的偏差。在1.2万平方米的冰面上,不到3毫米的偏差,难以想象,这滑起来不就是飞起来的感觉嘛!
再来说说温度。温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匀,越有利于滑行。“冰丝带”的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摄氏度内,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还因为一个重要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图解冰丝带是全球首个使用这一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过去历届冬奥会制冰都采用氟利昂和氨等传统制冷剂制冷方式。但是使用一吨氟利昂就相当于排放3980多吨的二氧化碳,而氨又有微毒、易燃易爆的特性,安全性难以控制。但二氧化碳制冷非常高效,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又非常安全。
图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都说二氧化碳制冰好,但尚未有人在冬奥场馆尝试过。这意味着没有经验,困难重重,中国就又做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京冬奥组委用了两三年时间,进行了无数次论证,最终才通过这份方案,既成就了这最快的冰,也践行了咱们绿色办奥的理念。
得益于这最快的冰,多位运动员都在中国刷新了奥运记录。今天(12号),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国运动员高亭宇滑出34秒32的成绩,打破奥运纪录夺冠!回顾速戳→骄傲!破纪录!中国旗手高亭宇夺冠!
图自|人民日报
不少外国运动员都盛赞冰丝带是他们滑过最好的场馆,希望能有更多运动员在冰丝带里创造更好的成绩。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新华社、百度百科
来源:北京交通广播